名师圈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师圈 > 正文

对高考作文思辨性方向的思考与应对

太原市第三实验中学  闫伟


一、思辨性方向

1、从世界观看问题

高考作文材料呈现的内容直接指向世界观:自然状况个体生存、社会发展世界格局,甚至宇宙探索。作文审题时,学生需要进行具体地辨别,迅速锁定相关的方面,从而体现出自己的认识观。这就是一个宏观思辨的过程。例如,介绍自己家乡的风貌,自己对当下生活的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国际社会的现状等,这些都已经、也将继续在高考作文中,有具体的情境体现和任务要求

2、从作文材料体现的情境看

作文材料是一个话题加任务的形式。这时学生就要找好话题的切入点,确立任务的基本运行线。作文的审题、立意、拟题、谋篇布局,这些要素及其过程,无不体现出综合性思辨的要求。所谓作文中的“思辨”,就是要全面地考虑写作的全过程。

3、作文要找到能联想思考结合点

作文中常要求:“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这就要由具体的情境迅速激发个人的写作动能,这应该是命题者要考查的思辨能力的基本点,即在联想中着重体现形象思维,在思考中着重体现理性思维。而作文思辨性,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求全面深入的思维能力。

4、读写一体化,是对读写结合的升级

高考作文材料呈现出试卷中前面阅读材料中的内容,以此为引子,把阅读延伸到了写作的空间,而这种形式的读写关联度会加大、频次会增多。高考作文是考查思辨能力的“重头戏”:表面上看,阅读材料不直接和写作发生指向性关联,甚至和作文内容没有内在联系,但是这可能恰恰就是命题者反押题反套路的手段。考生如果领会了这一用意,就必需打破固有思维,从写作的起点上就得进行思辨。

5、思辨,指向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回到这个原点,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点。它作为载体,思维、文化、审美才建构起来。这些因素在写作能力上是螺旋式上升,但这个形态似乎还不是特别形象,它应该是彼此交融的关系。有时候我们说文科,包括尤其是语文,它是无法量化的,但是思维亦或是思辨,它一定是有载体的。这个载体就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6、评卷的大方向:三个文,文风、文脉、文气

关于文风”的问题,高中课本里面就有《反对党八股》,可以作为借鉴。写文章,肯定是写作对象。选必上第六单元学习之道的学习提示,就提到了议论要有针对性。文风端正,就要言之有物;文脉清晰,就要理顺行文思路;文气顺畅,情感思想就要表达到位。不管是什么文体,我们经常说“真情实感”;事实上,实感,自然会产生真情,有了独特的生活经历,才有不断抒情议论的源泉。所以说,真情实感前提一定是实感。

 二、日常的有效做法

1老师引领写作思辨

1读书是培养作文思辨性的重要根基。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时,甚至课堂上让学生自由阅读,勾画批注是学生熟知的方式,在勾画和批注时,自然会有思辨的过程。相反,老师们总是用方法、习题等,给学生设计过多的任务,取代学生的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老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适时做一些生成性的点拨。甚至在整本书阅读、课外阅读的时候,应该走向通俗化或者是浅义化,当然这仅仅是起点,或者说是阅读或写作积淀的过程。只要把学生领进门儿,后续思维式的发展,那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2疏导刷短视频的行为,也是思辨学习的一个选项网络现象是思辨的重要资源。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顺势而导,借此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其实学生回了家以后,有必要给学生布置一些看短视频的任务。当然一定是有时间限制的,需要家长配合,甚至我都想说,大学生刷手机那是正常的事情,我们可以通过手机微信群,形成现场交互式的学习。那么,中学生怎么完成老师确定一个当下热点话题,学生刷先关短视频,用在线编辑的共享文档,让学生接龙写作。这样的写作,就是思辨训练的一个方式。刷短视频既是思辨地积累素材,在写作相关内容时又训练了写作思辨能力,也对社会现象有全面而深度的观察和思考。这不就是看和写的思辨吗?

3老师写下水文的示范作用。老师写下水文,就能切身地体会学生的临场状态。想想,你在考场上用四五十分钟时间,写完一篇作文容易吗?能体谅学生时,我们就会在教学中贴近学生。老师的下水文未必就比学生的优秀作文高明,但是老师是以成人的视角去观察,其中的思辨性可以成为指引、启发学生写作的一条路径。这也就告诉学生,以更成熟的眼光观察生活、以更深刻的思想理解生活,是走向思辨写作的方向。

4)教学中的情思对话。语文学习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的课堂。在语文课堂上,尤其是在高中的初始阶段,学生普遍上更偏重情感的表达也就是形象思维相对突出。而在走向成人的过程中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思想的引领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如果缺少了老师的启智明理,学生的思维发展就会参差不齐,尤其在写作的思辨性上会出现阶段性的真空状态。思辨性的提升应该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在语文课堂上用有情思对话打动学生、触动学生,让学生逐步形成全面而深入的思想认识。比如,课堂笔记就可以记录师生的对话比较经典的思辨内容批注在课本上,并且老师要检查笔记,这就形成了课堂思辨的沉淀,也进一步促进了思辨作文的片段练笔。

2、学生实践锻炼思辨

1)大量随笔、海量阅读学生写至少2000字的随笔,定期召开有读书分享会。在大量的读写中,学生的积淀深厚了,思辨能力就有了根基。

2)课小辩论。自定辩题、两人辩论、老师点评,这种做法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是多方面的,对学生的写作思辨能力的发展非常显著。

3)跟着课文学写作。现在高考的一个重要导向就是回归教材,从课本当中去挖掘写作的内容。常见的做法就有积累、整理素材,但是学生可以从写作的角度跟着课文学写作。每一篇课文都有独特的写作之道,借鉴课文为自己所用。尤其要注意的是,课文的写作思路,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思辨性。学生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提纲、提取词云图等形式,提升自己的思辨力。当然,更要从语言文字中提取思维的呈现路径,也让思辨性在品析感悟中得以升华。

4)背诵时评。为什么很多师生开始关注人民日报的社论?我们所说的“人民日报体”,就是以广阔的视野、深邃的思想触动读者,而写作的思辨性就是我们在背诵时评时要关注的焦点。话说“背诵”就是记忆的问题,有一种理论说,记忆是比较低阶的能力,但是记忆也形成其他能力的一个重要的载体,或者说是源头。我们的思辨能力,包括思维的发展也可以融会在背诵当中。

3作文思辨性的提升

1)积累写作修改。0912月,我在《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发过一篇《积累·写作·修改——作文训练的三个关键点》,在这三个方面之下,我梳理总结了很多具体的做法。积累不是单纯的素材的摘录,也要有运用;写作,主要是说要大胆练笔,更要灵活练笔,所见所闻所感,处处皆可下笔;修改,更是提升写作的不二法门,其中的思维性、思辨力,在修改中,在语句的点上和文法的面上,一定很有大的提升。

2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高中生亟待提高的一种思维能力。如果旁观者的角度看,写作的批判就是去反驳。也不尽然,批判在高中阶段应该是一种立体式的思考。平时在写作,包括教学当中,师生都应该关注全面地思考问题这不就是思辨一种的表现吗?当然,科学地理性地看问题,运用一点唯物论和哲学观是很有必要的!说到高考作文,《高考研究报告(2025》中提到,写议论文的时候,通常的做法就是观点加材料,而有质量的议论应该是有批判性的,有深度的。例如,书中指出的图尔敏模型的六个部分:根据、观点、限定、保证、支撑、辩驳。也就是在这个议论语段当中,把这六个要素融入进去,这样的议论就显得更丰厚一些。

3)用文言文“而”的用法,解决作文思辨性的问题。用法,在《劝学》当中就有比较全面的体现:并列关系、承接关系、转折关系、递进关系、假设关系、因果关系、修饰关系。如果我们能够有机“而”用法,哪怕是通过关联词语能够巧妙地融汇到写作当中,这基本上是一个比较高质量的写作,或者是一个充满思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