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圈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师圈 > 正文

对高考命题思辨能力考查趋势的分析

山西省实验中学 高云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

大家好!

刚才闫伟老师和刘婧赟老师都做了很精彩的发言,只是闫老师讲的偏作文,刘老师讲的偏命题,其实没有正面回我们的今天研讨的话题——高考命题的思辨能力考查趋势分析所以咱们还是今天讨论的话题回到思辨的问题上。

我想顺着白校长接着往下说,他说近几年我们高校世界排名在退步早上我跟书记在车上一边走,一边也聊到这个话题,清北招生掐了这么多年的尖,到底给中国科技创新做了多少贡献这确实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2019年清华110年校庆,好多校友跑到王静安先生的铭碑前参观却发现堵了围挡理由是修缮。碑文里有陈寅恪先生写的“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当时校友们对此颇有微词。这件事情很值得人思考。今天我们两位领导和周老师都是哲学的专家方便我们在一起更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比如说中国男足,这是让我们国人最不堪的一个话题。50岁的日本足球教练上村健一来华工作5年,带过数支青训队伍,目前担任中国U16男足主教练,熟知中国和日本球员的特点。上村认为,充满激情的执行能力是中国球员的一大优点,但是很多中国球员比赛中要靠教练的指引踢球,不会根据场上形势作出判断,甚至直言,很多中国球员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教育背景以及训练方式有关。把这个话题衍生开,再往宽说,就是当下泛滥的饭圈文化,这个其实是全民理性缺失的表现影响到的是我们民族的未来所以我想先说说这个话题的背景就是为什么现在我们要思辨,国家高考为什么思辨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

那么思辨到底是个啥?卫书记白校长都学哲学,其实我们觉得没那么高大上,想简单点,思辨就是想明。道理想清楚又表达清楚了,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是个有思辨能力的人。当然凡事都能想得清、说得明的,这世界上恐怕一个也没有所以这个话说回来,思辨就是人所有能力里最重要的一个能力。前一阵子储殷现代教育他说,“乖孩子”可能找不到工作20年后绝大多数人对社会来说没有价值这话有一定道理。“标准化、规范化,这是现代工业时代教育的根本目的而我们从教育流水线上下来的劳动力却找不到流水线工作了,原因就在于时代转型太快,今天打螺丝的都是机器人,所有规范化标准化的劳作都很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听话、规范的孩子,他找不到工作。这是一个强调创造力的时代,但创造力很难批量生产,它是没有标准的,它必须有一个自由个性生长的空间,才可能有创造力。”所以我们老培养一个听话的孩子我们这个民族希望在哪里?谈到这个问题,我们就回头看看高考改革的顶层设计,这个实际上很全面,也很明确。比如新课标对思维发展与提升就有明确的表述,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高考一核四层四翼中,服务选拔说得很清楚,就是服务拔尖创新人才能选拔。所以这两年高考难度不是很大,是暂时现象。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归到新高考这个大圈子里头,我们的题目难度还会加大,眼下只是一个过渡衔接时期。我们看一下数学,我们去年山西省的数学只有一个149.5分的学生,就等于没有满分,它出来是150,其实是149.5,而且就一个往年我们数学150分的经常150个,这个怎么把人选拔出来?你选的人是什么邱成桐先生说,中国现今数学还没有达到美国20世纪40代的水平。放眼世界,顶级科技公司的CEO里,华人除了黄仁勋还有谁,反倒是印度有不少。印度高考数学除了难度比我们大不说,光考试时间就三个小时设想一下,你坐在那,扛下这个小时的高强度的思维,这体力都要耗多少。所以我们看,他这个加大试题难度从数学下手,未来语文也要难往哪难啊?绕不过思辨这个话题。近几年高考调查问卷的设问往往就是未来命题变革的指向。今年思维方面提得非常具体,就是考形象思维,提升审美能力,考逻辑思维提升思辨能力科学思维,提升探究能力。中间逻辑思维能力中,思辨能力占板块非常大,所以这就是未来考查的一个方向。那么这个问题以前重视不重视,也重视过,但是遮遮掩掩没有什么成效,暴露的问题倒是不少,这也是为什么要下决心加大思维能力考的一个原因。比如2015年考朱东润自传的时候,我们山西,包括山西以外,河南、河北好多省选做题考生大多选传记,没几个人选小说,原因是传记好得分。其实并不是传记好得分,是传记考查思辨的力度不够,2015年考查力度一下子加大了,我们25分的题,全省均分7.82。四个小题,第一个是多选题,五选二五选二的题我们分率是87%。5分乘以87%,再拿7.82减过我们20分的主观题全省均分3分多,这个结果很沉痛尤其是后面8分的探究题几乎全军覆没。到了2016年考陈忠实剥离寻找什么关系?位哲学老师,你们根本想不到全省当时三十好几万考生,能答出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能用到辩证这两个凤毛麟角,不能不说,这是语文高考中一场很大的灾难我们有相当数量生是文科生,都不知道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所以这个话题很沉痛。那么回到现在我们就明白为什么要探讨这个思辨,今天碰巧中国教育报他们弄的一个研讨会和咱们这个课题是一样的,所以说就我们今天锁定的这个课题,我以为深中肯綮,直击要害

那下来说一下这几年是怎么考查思辨的首先是选材范围越来越广,广到无所不及事实上,选材范围广本身就是考生思辨能力一个挑战。然后是注重学科融通,大家看我们题里头经常考物理学的问题,今年还考建筑偷梁换柱近年来,了好多偏向自然科学的文本,我们好多老师在这个问题上不够重视。这个去年我们研讨就说过了,包括选择性必修思辨类文本阅读那个单元,好多学校都不上,科技文阅读都废弃不上。另外一个就是我们现在的文学类文本的选文变化也非常大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不会放弃但是这几年媒体和舆论遭遇低级红也是很尴尬的事情所以高考选材,引领方向就显得非常重要。刚才刘老师说到命题,命题老师的阅读视野和选材眼光是个很重要的问题那么大家会发现这几年文学类文本选材的一大特点,就是思想性和文学性兼具。像今年的文学类文本的选文就非常好,这也是一个方向,都对应思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这几年的阅读选文是以复合文本呈现,现代文板块的信息类文本且不必说,文学类文本也有复合文本就连我们的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也突出了复合文本使用复合文本什么特点呢?它会互相参证互相补充文本和文本怎么选怎么组要凸显命题人的匠心,这个匠心本质上就是要体现文本之间内在的逻辑张力。考生能不能整体关照文本,领会命题人选文的匠心,本身就是在思辨,这是一种颇有智慧的考查方式

最后就是如何设题的问题如何设题这是难度最大的一个问题。

现代文阅读的信息类文本我就不说了,比如我们今年新课标Ⅱ卷科学无国,科学家有祖国,这就充满思辨的一个设问。但是今这个题,答案就有一些小瑕疵。他科学无国界,我们把探月的好多经验、先进的技术传递给兄弟国家,这个很好,但是里头就没有提到我们向别人学习借鉴。我就这个问题请教教育部考试院前来调研的老师,他说当时没想这个事。为什么命题老师在思维上出现这种瑕疵,原因会不会是他过高的往立德树人上靠,要赞美我们给别人,而我们学别人,他不小心就漏掉了。这不是有意漏掉,不小心漏掉,实际上这还是暴露思辨上存在的问题。那么这两年我更想说的是,大家要关注文学类文本阅读,包括诗歌阅读和作文都涉及思辨的问题比如2023新课标Ⅱ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考了沈从文《社戏》题目问文中记述社戏的筹备和演出过程,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其实“照例”意味着“有例”,“有例”方可“循例”,“循例”必有“破例”其间充满历史哲学的思辨这就是社会沿革变化的规律。但是我们考生认识上达不到这个高度,所以这类涉及考查思辨的题目,经常全军覆没。再比如今年新课标Ⅱ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孙甘露《千里江山图》题目问文中画线处说在他们两个人当中,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又说“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请谈谈你的理解。这个设问本身就充满了辩证思想,从生活层面讲离开了,但从精神层面讲并没有离开。这和2020全国新高考1卷作文试题很相似,题目考的是“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从背景材料看,第二段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其实是物理距离三段又说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其实是情感联系所谓形远了,心近了。这就是一个辩证吗?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就形成一个对举的辩证思维。我连续举了两个例子,是想强调文学类文本对思辨能力的考查它一点也不缺漏,大家以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要凸显审美重点考查形象思维其实是这样,思辨能力的考查可以说无处不在,真正做到了全方位渗透。

古诗文阅读中,文言文阅读一改原来传记一统天下的局面全部采用复合文本,令人耳目一新。前些年,在给教育部考试院写试卷分析的时候一直都提这个问题,传记考查真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了。有时候命题人为了规避有考生拼命刷题,刷到高考语料,使劲到犄角旮旯里找一些见于经传而实不该见于经传的传主去考,弄得人物不是人物,文章不是文章,这样考下去多少意义啊?现在好了,除了采用复合文本有的甚至是三则文本的组合,强调选文之间的逻辑张力,出题的时候,加了一个第14题,而第14题带给考生的麻烦最大,这个麻烦在哪儿,就是考查逻辑思辨,连我们好多老师都很不适应。单以评卷为例,此前更长一段时期,大家习惯了用参考答案生成评分细则比如参考答案这里放着一个话筒,他说这里交代方位,给1话筒,交代这个物件1是一个动词,表示存现,不能缺失,给1就这样生成评分细则。这种方法看起来认真细致实际上机械死板,这是什么年代的做法?我们老师就没把问题想清楚,没有在想清楚的前提下,借助语言的构建,生成应该有的可能的话语表达,然后做一把标尺来量量考生这个题到底该给多少分。这就是我们反复强调的想得清说得明,它应该是基于想得清去生成言语表达,去生成判,更何况我们现在的题目好多就没有参考答案,给的是答案示例我们该如何应对,如何更科学、更公正地评分。还有就是古诗鉴赏题,那你要考唐诗——我这个说法可能有点武断——比如说偏于情趣,考宋诗可能更偏于理趣,这只是个整体印象。事实上我们发现一考宋诗,考生得分会更低这是我这两年评卷的体验为啥只要讲道理就不会讲情感反而胡猜乱掐一通还真能得点分。那么现在这个题怎么呢,有个新的迹象,大家一定要引起注意比如今年甲卷考了一首吕本中次韵诗,第二联的下联第一个字是个方块儿,没这还不是出题人把这个字抠掉,是出题人找的这首诗本身就没这个字出题人很高明,他让你看这个字该填什么。那么里头就不是单一的形象思维对应的审美,而是一个偏于逻辑的问题到底该怎么结合语境去做推断我们目前课堂教学思维密度普遍较低,从思辨的角度,对文本的挖掘也不到位。且不说老师们做的怎么样,我们看一下教师用书就知道了教师用书在思辨的问题上对文本的挖掘,就有欠缺

作文的设题更是这样,2022年,我们全国考生作文做都很惨痛,为什么呀?因为我们2020年考的五套题,情境设计注意联系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其中有四套是实用文体。2021年作文备考,大家练了一年实用文体结果根本没考2022备考,连方向都摸不着了,结果从这一年开始,理性思辨的考查更突出:继承与发展(《红楼梦》);守正与创新(本手、妙手、俗手);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双奥之城);“立志而贤则贤”(小我与大我)套题全都考查正反对举辩证思维,这一年我们全国考生作文暴露出的思辨问题也最突出2023年,麻烦又来了,新课标安静一会不被打扰,按常理讲,所有学生都是没有安静空间,经常被打扰的,那他写文章应该什么呀?首先是吐槽。我们在定评分细则的时候也给老师,凡有吐槽的考生一定要引起关注可事实上,三十多万考生一个吐槽的都没有,还谈什么批判思维。所以储殷的话有问题吗?我经常跟我们年青老师一起聊天,我说你们平时怎么教孩子不要让孩子太听话现在985毕业的学生好多都找不到工作,全国3亿多灵活就业者啥叫灵活就业?就是没有固定工作,将来这是全社会的难题。所以你看2023年Ⅱ这个题,一个吐槽的考生都没有,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到了2024年我们有九省联考,咱们把那四个作文题列出来看,四个题全偏于思辨能力的考查。报考志愿怎么思辨有近期目标,有远期目标有短视的利益,有长远的追求有个人价值国家的需求都是思辨个礼物是钱多一点,还是情谊多一点,怎么找到这个平衡点也都是思辨

我们回顾一下近几年高考命题整体趋势就是创新命题形式,减少机械刷题我整理了四句话,好多场都说过一是通过情境设计的融合,降低死记硬背的收益二是通过加强基础性考查,降低技法偷巧的收益三是通过灵活开放的设计,降低机械刷题的收益我们好多家长经常不考虑自己孩子的实际,盲目地给孩子定了不切实际的升学目标,过多地施加压力;但他有时候又很切实际,他说我看该让孩子哪个实验班,哪个卓越班,还是哪个清北班,却很少说该不该上竞赛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孩子不是搞竞赛的料。这个道理很显见,为什么竞赛光靠辛苦刷题拿不了奖呢?这就是现在高考改革为什么要加大试题难度人家说林州一中语文实验班均分130多,普通班均分120多,他们做了一个课件,我翻了一下,大概明白为什么这个分除了学校重视语文学科,有长远的整体科学规划,在教科研方面做了扎实有效的工作外,可能还有两个原因,第一,河南评分应该比我们山西得稍我们全省130以上的考生也没多少这一点,单看他们的考生和评卷老师人数比就能大概明白;第二,们学校编了一本书,常考成语1500条,这个书今年改版,变成了常考成语1800条,你明白他的成绩怎么上去无限反复堆出来的,河南高考竞争激烈,学生卷的厉害,尽人皆知。那我们试题思辨性加大了你学生哇啦哇啦,每天野蛮吠读多大用啊?没有情感陶冶,提升不了审美,没有思辨,课堂没有高密度的、高强度的、高级的思辨讨论交流没有太大价值还怎么拿高分?我刚才说了三句,还有一句,四是通过普适性本源考查,降低套路答题的收益我曾经讲过一个例子,我觉得很典型有一年我们招聘美术老师进入面试环节,也是最后一关了,剩下七八老师我们台上四个人负责的是我们李校长,台下考生一人A4纸,一支铅笔要求画一下李校长李校长是我们省的物理特级教师,人很儒雅,风度翩翩。十几分钟后,卷子交上来了,你就不知道这七八个高材生学了一辈子美术,把我们李校长糟蹋个啥我们做个假设,让他画石膏像,你把拉奥孔往这一放,这几个同学都没有人抬头,你放心,头都不抬,刷刷给你画好,交上来全是满分。我们高考的问题往常就是拿这样的题去考学生,并不能怨学生,所以现在要解决第一个问题就是怎么解决玩儿套路,玩儿技巧,反复刷题解决了这个问题,挪过手来他就要加大思辨能力的考查我们再看今年的作文试题,发现又有了新的变化,那就是降低审题门槛任务驱动的要求,审题关联的是思辨,任务驱动关联的是情境,这两个关键维度上作出让步,那说明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就是文大问题。我以前讲作文最后一张PPT是谢谢大家倒数第二张就五个字——有话好好说意在引导大家端正文风。教育部考试院前两天刚刚开了个研讨会参会的是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考试院分管高考的负责人和语文评卷组组长会议从2023年教育部考试院命的五套题对应省、自治区、直辖市选送的优秀作文里分别遴选了十几篇文章,然后了高校文学院的老师给加了评语,做了批注。有些文章确实好,写好,评也好有些文章打的分不低,但写得没那么好老师自然价也没那么好——纯粹是新八股我讲高考作文要“有话好好说”,教育部此举想要表达的大概是高考作文“还能不能说人话”。我们现在的尴尬是:我是老师,我教学生,回头我批卷,时间一长,怎么教就怎么评,怎么评就怎么教,推波助澜,仿作套作成风,各种无病呻吟般的炫示所谓文采,导致文风严重不端。可见,作文命题降低审题门槛和任务驱动的要求,其实是给表达真情实感让道刚才闫伟老师也强调表达真情实感,甚至主张叫作实感真情我觉得两者不一定非要分出个先后,或者谁在前谁就更重要一些,这里头话语习惯问题,有时候还有平仄音韵的问题——怎么读起来更上口。比如元稹肯定没有白居易成就高,但是入声字,“元白(读入声音)”,听起来很舒服你说白(读入声音)元”,就有点别扭。但是讲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闫伟老师确实是一语中的。其实表达真情实感与思辨并不冲突,真情实感也有高下,是不是富于思辨,自然是最重要的考量维度,况且教育部考试院在评分要求上说得非常明确——要看重逻辑是否严密也就是看重思维品质,看重思辨。

以上就是我对高考命题思辨能力考查趋势所做的一些简单分析,话多,有点唠叨,浪费大家时间了。谢谢谢谢